8月22日,海口秀英区东山镇的田间生机盎然:昔日低洼积水的撂荒田,如今稻浪轻摇,水下小龙虾不时探头,一幅“稻虾共生”的生态图景跃然眼前。近年来,东山镇充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创新探索“水稻+小龙虾”综合种养模式,依托两者生态互补特性,实现了“一水双收、一田两用、双水双绿、生态高效”的良好效益,不仅让闲置土地重新“活”起来,更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8月21日,东山镇的小龙虾生态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基地内,工作人员正在打捞小龙虾。记者 石中华 摄 解锁生态富民新“密码” 当天上午,记者走进位于东山镇的“小龙虾生态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基地,青绿的稻叶间,不时有小龙虾从水底跃出,在荡开的圈圈涟漪中,留下一抹灵动的身影。 “你看这水很清,小龙虾在里头觅食。”海口东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林烈琅蹲下身,拨开稻丛告诉记者,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稻虾养殖综合项目经过近3年发展,规模已从最初的120亩扩展至260亩,还探索出“自繁自养”模式,实现了稻谷与小龙虾的双丰收。 如今,改造后的地块亩产稻谷约500斤,小龙虾养殖更因海南气候凸显反季节优势。“每年二三月份,海南气候适宜,正好填补市场空白。”林烈琅告诉记者,3月份销往内地的小龙虾能卖到80多元一斤,价格十分可观。 
林烈琅查看小龙虾生长情况。记者 石中华 摄 借势产业东风扩规模 随着稻虾养殖项目的成功,周边村民也窥见其中的商机。东山镇东苍村村民王达龙2023年来到该基地工作,每月能拿到4000元工资。“以前在市区打工,听说村里搞了稻虾基地,我立马回来应聘,下了班就能陪家人,日子比以前踏实多了。”王达龙说道。 “当前养殖小龙虾的农户较少,主要因为大家没技术、怕风险,东山镇一带采用稻虾共养模式的也较少,村民虽看到效益好却不知如何入手。”林烈琅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计划将养殖规模扩大到1000亩,与有土地流转意愿的村民合作,并提供技术指导,凭借技术和苗种优势推动养殖规模扩大。 “我们有技术、有虾苗,扩大规模没问题。”林烈琅对未来充满信心。他期待着更多撂荒地变身“增收田”,让更多村民借着这股产业东风,走上“生态美、腰包鼓”的乡村振兴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