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的夏天,23岁的陈胜从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来到海口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为农技人员,他的办公室在海口市大英菜街,办公地点却遍布整个海口市的农田。
陈胜儿时的理想是当科学家,穿上白大褂,坐在实验室。然而现实让他变得像父辈那样,过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日复一日走在田埂上。
从瓜果到叶菜,从土壤到灌溉,只要农户有需求,只要地里有情况,陈胜都得挽起裤脚,出现在这片田野。
田间的小路走了一遍又一遍,陈胜从青年走到中年,就这么走过33年。这片田野曾经只有水稻和叶菜,如今瓜果飘香,大规模农业种植基地成片绵延。
科学家的理想似乎已经远去,陈胜的裤脚还是沾满泥泞。可是不知怎的,乡亲们总是称他“陈老师”,在这片田野上,他是他们心中真正的“科学家”。
南国都市报记者 贺立樊 文/图
A
田边的年轻人
前段时间,在红旗镇的田边,陈胜为乡亲们开展农业知识培训,遇到了相识多年的农户王大姐。20多年前,王大姐种植水稻为生,还是在这片田边,陈胜为乡亲们开展水稻种植培训,王大姐是最积极的学员。
后来,王大姐的水稻越种越好,当上科技示范户,还养起了猪,实现多种经营。每次见到陈胜,王大姐都很激动。“陈老师,你没变,还是经常下乡培训。”听完,陈胜笑了:“你变了,变成科技示范户,变成致富带头人。”谈笑间,变与不变,是时间的流逝,也是初心的始终。
1992年的寒假尾声,即将返校的陈胜从乐东黎族自治县利国镇来到海口市,和同学们暂住海秀路的一家招待所,等候乘船出岛。吃过晚饭,大家逛到附近的大英菜街,看到一栋小楼,挂着一块牌子,写着“海南省农业委员会”。
那时的大英菜街只有低矮的民居,这栋三层小楼是整条街的最高点。陈胜觉得,“在这里上班很不错。”直到正式入职海口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陈胜才发现,似乎跟想象中有些不一样。办公室待得少,田里待得多;西装裤干净的时候少,泥泞的时候多。
那时的海口市主要种植叶菜和水稻,分布在海秀镇、长流镇和西秀镇等地,一旦接到农户求助,或是遇上天气变化,陈胜就得往田里跑。
陈胜对于农田并不陌生,他出生在利国镇的一个小村庄,种地是祖祖辈辈的生计。小伙伴们喜欢在田里打闹,陈胜却喜欢坐在田边看书,书里的世界比这片农田大得多。
他从书里获取知识,看见人类登月成功的故事,到了晚上,也会坐在家门口望着月亮发呆。“月亮上是什么样子?”陈胜觉得,只有成为科学家才能知道。抱着这个理想,陈胜走出农村,跨过海峡,走向大城市,结果又回到农村,回到这片田野。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陈胜有些失落,也有些别样的感受。
那时的海口市,农作物较为单一。农户多年难以防治的病虫害,陈胜翻翻书,就能找到办法。看着水稻结出金色的稻穗,看着叶菜愈发茂盛,看着农户的笑脸,陈胜也能感受到一种成就感,“这份工作似乎不难。”然而,真正的挑战,还在后头。
B
向这片田野学习
两个月前,陈胜接到琼山区红旗镇一位农户的求助——地里的槟榔出现茎秆发黑,小苗叶片边缘干枯,怀疑与附近的有机肥厂有关。
很快,陈胜就出现在这片槟榔园里。
“现场没有闻到刺鼻气味,可是槟榔树的症状又让人怀疑,是不是遭到污染?”陈胜清楚,有机肥厂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氨气或硫化氢,是否超标,还需要检测。
这笔检测费用,农户出不起,这片槟榔树的状况,实在不能再等。陈胜将情况上报,联系农业部门和环保部门召开协调会,最终由海口市生态环境监测站进行采样检测。
检测结果却让农户始料未及——相关数值并未超标。
“没超标?槟榔树的症状怎么引起的?”农户仍有疑虑,陈胜只能再去现场调查,走访邻近槟榔园,向农户和专家请教。
风向、湿度、地势,以及潜在的霉菌,都成为陈胜研究的对象。前后去了三次槟榔园,召开两次协调会,历时两个多月,终于促成农户与有机肥厂的和解。
变换的风向,可能导致有机肥厂废气排放出现转移;潮湿的地势,也可能促生霉菌。根据调查结果,有机肥厂愿意做出补偿和整改,农户很满意,陈胜也很高兴。
事实上,这里原本不是海口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的区域。直到2002年,原琼山市并入海口市,为海口市带来2.2万公顷的耕地,其中,遍布各式瓜果作物。
紧接着,外界渐渐传出的议论声:琼山区土地面积辽阔,作物丰富,海口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力量不足以支撑。
陈胜和同事们很不服气,可是想一想,却也无可奈何。当时的陈胜入职刚满十年,几乎只接触过叶菜和水稻。
在陈胜看来,某种程度上,农业不像医学,“有病上医院,临床诊断之后,还有各种设备辅助检查。”然而,农业在很多时候只能依靠农技人员的“临床诊断”。
挑战,很快到来了。琼山区红旗镇一位农户发出求助——地里的柚子叶片发黄,长势不好。
来到现场,陈胜怀疑柚子感染黄龙病,和农户、红旗镇农技人员一同研究,仍然无法确定。
农户原本希望把柚子种植做成规模产业,可是管理不易,病虫害太多,最终选择放弃。陈胜听说之后,心里很内疚,“如果我懂得多一点,就可以帮助农户。”
从那之后,陈胜恶补瓜果种植知识,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到田间地头向有经验的农户学习,“农户种了一辈子地,他们是真正的‘农业科学家’。”
有的农户告诉他,要看叶片的颜色和性状;有的农户告诉他,要看果肉的水分和味道。每一条经验之谈,陈胜都认真记录,仔细比对。
向这片田野的一次次学习,让陈胜获取知识,也获得许多检测机构的联系渠道,掌握从“临床诊断”到“设备检查”的全流程“诊疗”。
几年后,陈胜又接到一次求助——遵谭镇一位农户种植的柚子出现叶片发黄,长势不好。
来到现场,看着发黄的叶片,陈胜想起老农户的经验,把柚子切开,发现果肉没有香气,水分很少。为了进一步核实,陈胜采样寄往检测机构,最终确定为黄龙病。
农户的柚子保住了,海口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们也在一次次实践学习之中,渐渐支撑起包括琼山区在内,整个海口市的农业技术指导工作。
柚子结果,荔枝开花,看似收获,却不是终点。在农业领域,有一个说法:“长得活是基础,长得好是本事。”2004年,一位农民的提问,问出了亿万农民的心声,让“长得好”成为这片田野追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