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都市报7月15日讯(记者 刘孙谋 文/图)7月15日的海口江东新区,烈日炙烤着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退休职工王式军蹲在红榄李苗圃里,左手紧紧护住一株幼苗,右手的小刀贴着土面轻轻转动——这株刚满4个月的第四代红榄李,正经历第一次“搬家”。
“慢点,它的根比婴儿的头发还娇贵。”王式军抬头叮嘱身旁的工人,脖子上那条沾满泥巴的毛巾早已被汗水浸透。就在上周,刚病愈的他,执拗地要赶这场高温里的移植战。
红榄李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属于珍稀濒危红树物种。2014年红榄李全国仅剩余14株,分布在海南。植株老化退化严重,种子发芽率极低,物种保护形势严峻。那年,王式军主动承担起红榄李人工培育的重任。今年2月20日,王式军在苗圃播下上万颗红榄李种子,这是他大面积育苗的第四代红榄李。如今,那些破土而出的幼苗长到6厘米高。当第四片叶子舒展时,便到了移植的关键节点。“就像给孩子换个宽敞的摇篮。”他边说边把幼苗连土球捧进营养袋。
更让人佩服的是他的“反季节操作”。2024年12月22日,当所有人都觉得冬季种红榄李是“瞎折腾”时,王式军顶着压力试种了一批。“别人说春天最好,但冬天暖和,选的苗子抗性又强,说不定能成。”
冬去春来,气温回暖,这批红榄李树苗在东寨港的滩涂上萌发一片新芽,发芽率从原先的不到3%提升至12%-15%,发芽时间从54天缩短至18天,存活率高达98%。如今,这批“冬播苗”成功存活并达到移植的标准。
7月15日,正午的阳光把地面晒得发烫,80多株第四代红榄李和300多株第三代红榄李顺利完成移植。看着这400多株幼苗在树荫下安然扎根,王式军用袖子抹了把脸上的汗,满足地笑了。
去年超强台风“摩羯”后,许多树苗受损,王式军心疼不已,马不停蹄地补种,至今已补种8亩红榄李,总数达2800株。这个数字背后,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无数个高温天,是小刀在泥土里转动的千百次重复,是红树林淤泥地里的千百遍来回穿行,更是一个老人对濒危植物的执着守护。
“等这批四代苗长壮了,就能回归红树林了。”王式军望着苗圃尽头的海岸线,那里,正有一片新绿在潮起潮落间悄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