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聚集三农企业推荐供求信息自贸港农业展会招商共享农庄农业新闻名优产品特色产品
首页新闻中心种植技术  
 
“中国碗”装“三亚粮” 三亚如何守好“责任田”?
来源: 点击数:6548次 更新时间:2025-10-18

 

“中国碗”装“三亚粮” 三亚如何守好“责任田”?

   来源:三亚日报   时间:2025-10-17 10:10:23

三亚日报记者 张慧膑

“嗡——”收割机在三亚市天涯区布甫田洋的金色稻浪中划出笔直的轨迹。10月13日,天涯区2025年推广优质稻及机械化生产项目测产验收现场,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饱满的稻穗被迅速收入“囊中”。

布甫村村民黎吉洪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金灿灿的稻穗,满是喜悦:“我们选用优质稻种,加上无人机统防统治和机械化耕种、收割,干活轻松了,产量还更高。”经专家组现场测产验收,该项目平均亩产443.4公斤,实现水稻生产绿色、高产,降成本提效益的目标。

在这一片丰收景象背后,是三亚为守好“责任田”付出的诸多努力。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在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气候变化、资源约束等多重挑战的大背景下,三亚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核心,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地力提升工程、生态轮作模式创新等一系列举措,构建起粮食安全的“三亚样本”。

在崖州区一处田地,稻浪随风起伏,与湛蓝的天空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充满希望的田园图景。三亚日报记者 刘琪成 摄

稳产量

筑牢粮食安全基石

眼下,广袤田野上秋收正忙,全国秋粮收获已过六成,秋粮收购有序推进。大国粮仓根基愈发稳固,“中国饭碗”成色更足、底气更硬。三亚作为热带农业创新试验区,积极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良种、良法、良机配套,提升单产和品质。

9月以来,崖州区万亩坡田洋、天涯区布甫田洋等多地陆续开展水稻机械化收割。农户抢抓农时,在完成水稻收获后,将为新一季冬季瓜菜种植做好准备。

如何守好“三亚粮”?品种是粮食增产的关键。今年5月,优质粳稻“京粳香8号”三亚生态区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项目,在崖州区坝头示范区进行实产验收。经现场考察,实地收割3个田块“京粳香8号”,平均亩产587.12公斤。该品种的进一步示范推广,可填补海南优质粳稻种植空白。

今年7月,崖州区在金鸡社区白超田洋举办优质稻机械化种植示范推广现场观摩会,展示“美两优秋香”等“海南好米”金奖品种的机械化插秧技术。通过农机手规范操作,实现秧苗精准栽插,提升了水稻生产效率与品质。

在抗逆品种应用上,崖州区北岭村村民董燕华在9月的田间观摩中,验证了“品红两优138”和“海垦稻7号”在台风季后的强抗倒伏性与稳产表现。其中“海垦稻7号”晚造平均亩产508.3公斤,为农户选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耐盐碱水稻品种选育同步推进。“金丝优98香”在全生育期5‰盐水浓度下,亩产达327.2公斤;“箐两优3261”在3‰至5‰盐水浓度下,亩产超400公斤。这些品种的推广,为盐碱地资源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近年来,三亚注重提高粮食单产,全面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成功推广10万亩“钱粮双丰收”稻菜轮作模式,用行动守好“三亚粮”,不断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种植粮油作物11.96万亩,完成率达106%,其中水稻11.64万亩、油料0.103万亩、番薯0.142万亩、大豆0.084万亩。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推广面积7.75万亩,“海南好米”推广面积3.14万亩,产量预计超3万吨,各项粮油生产指标均基本完成年度任务。

在崖州区一处田地,稻浪随风起伏,与湛蓝的天空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充满希望的田园图景。三亚日报记者 刘琪成 摄

护良田

夯实高效农业基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

在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原本因台风频发、土壤贫瘠而产量不稳的土地,现已建成“旱能灌、涝能排、机耕路通达”的稳产田。

三亚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截至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600亩,完成“十三五”期间流失耕地731.86亩的整改任务,完成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原址整改222.78亩,完成撂荒耕地整治510亩。通过配套建设灌溉渠系、机耕路和农田防护林,项目区灌溉保证率达100%,田间道路硬化率同样达100%。

高标准农田的效益在极端天气中尤为凸显。今年夏秋季,三亚遭遇多次台风,但崖州区高标准农田因排水系统完善,水稻未出现大面积倒伏和病虫害情况。“过去下雨就涝,天旱就裂,现在不怕了。”北岭村村民董燕华感慨道。

目前,三亚已划定10万亩保护区、1.5万亩核心区,完成耕地登记造册,严格落实用途管制,为南繁科研提供高质量储备用地。全国首个生物育种专区已建成,面积达5040亩。累计建成南繁基地高标准农田11.52万亩,基本实现南繁保护区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同时,三亚支持南繁单位开展智慧基地改造升级,推动南繁基地从粗放种植向智慧管理转型,助力打造国际一流智慧育种示范基地。

2019年至今,全市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9.85万亩。这些田地具备旱能灌、涝能排、路渠相连的基础条件,在今年雨水偏多的情况下,水稻、红薯等作物仍保持良好长势。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得到提升,初步实现“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的目标。

“土壤病了,庄稼怎么长得好?”针对土壤质量问题,三亚自2021年起在全省率先推行“冬季南繁+夏季绿肥”轮作制度,利用非南繁季节种植豆科绿肥植物——田菁,通过生物固氮和有机质还田改善土壤状况,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强科技

激活种业创新动能

种子是农业的基石,关乎国家粮食安全。1970年,袁隆平科研团队在三亚发现“野败”,为杂交水稻研究取得关键突破,推动南繁育种事业持续发展。

为建好“南繁硅谷”,三亚积极作为,加快集聚核心科研力量,大力构建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为种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支撑。

目前,已汇聚中国农业科学院等25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等种业龙头,形成了由“国字号科研院所+双一流高校+本省科研机构”组成的多层次、互补型创新组织体系。自2019年以来,“南繁硅谷”入驻院校与在琼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海南专项”研究生401名。

这些研究生深入田间地头,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同时,建设47个“科技小院”,科研人员长期驻扎,为农户提供一对一的技术指导。组建27个“博士村长”团队及4个“院士村长”团队,他们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科研经验,为南繁育种和当地农业发展出谋划策。

平台的落地也为粮食安全“加码”。“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连续五年在三亚举办,这一盛会成为种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在论坛上,200多家企业的205个鲜食玉米、300个番茄品种同台竞技,促进了优良品种的推广和应用,为“向种图强”注入了强大动能。

在第45个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三亚通过科技赋能,在种业发展和粮食增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热带地区粮食安全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以严的作风紧的节奏实的举措 切实扛起海南自贸港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三亚担当
 

网友点评
没有点评
参与点评

 用户名: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说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lelvw V 1.9.0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琼ICP备09004330号-14
邮件:nyhn88@163.com 电话:089865335639  城市:海口市海府路73号海南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院内 联系人:唐先生